五四青年節源于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陜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這一規定。
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之一,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一切勢力的合理要求。4月底,和會在英、美、法等國家操縱下,悍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
5月初,巴黎和會的消息傳至國內,全國人民激憤異常,北京青年學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賣國運動的火焰。5月2日,山東三千余工人在濟南北崗子舉行收回青島演說大會。同一天,北京《晨報》上刊登了一則題為《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的新聞,確定了中國外交的失敗并發出“膠州亡矣,山東亡亦,國將不國矣”的泣血吶喊。
5月4日,北京三千名學生舉行示威游行,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沖破反動軍警的阻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五四運動風起云涌,山東省七團體抵達北京,面告總統徐世昌、總理錢能訓不得在巴黎和會上簽字,遠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接到國內“公果敢簽者,請公不必生還”的專電。在各界輿論壓力下,北洋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6月28日,中國外交官拒絕出席簽字儀式。五四運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921年美國華盛頓會議,在經過36輪會議后,同年2月4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條約包括:德國租借地、其所占的公產和青島海關、青煙、青滬海底電線交還中國;膠濟鐵路、青島鹽廠和青島、濟南的電臺由中國贖回;礦產由中日合辦;日本于6個月內撤兵等等。這個條約的簽訂,沒有徹底清除日本在山東的侵略勢力,但仍然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勝利。
回看過去,仍會為當時的參與者做出的種種舉動所震撼和感動,百年前的那群青年用自己的學識、自己的聲音、甚至是自己的血肉之軀去阻擋著帝國主義對祖國的侵略與蠶食。正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各界的喚醒,對各行各業的團結,對外國侵略者的抗爭,最終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拒絕簽字,使得日本想要竊取中國青島的鄙劣手段得以制止。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權與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身在和平時期的學生更要發揚這種精神,磨煉自己的心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公司在青年的職業問題上一直盡已所能,為教育事業提供最大的幫助,積極參加住建局委托行業協會組織的“政校行企”的聯盟活動,并對哈爾濱市區內(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等14所高校進行調研走訪。在活動中為各高校負責人介紹國家最新的政策,分享行業內部經驗,討論職業發展前景,并對未來的變化進行預測。在“政校行企”的交流中,公司的項目負責人更是用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講解了項目中各類事務的具體實施措施,也對項目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與分析。公司一直保持著與各高校的深度合作,并期待可以為未來的行業人才提供學術上的支持與幫助。
五四青年節所代表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義追求,是保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是承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責任意識,才能保證中華民族不屈不滅的精神源遠流長,才能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